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“红脉新传”实践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
...
齐鲁大地的夏日风里,藏着红色历史的温度与力量。青岛大学“红脉新传”实践团以青春之名,踏上红色传承之路,用脚步丈量信仰、用课堂传递火种、用云端连接时代、用文创承载记忆。这场跨越线下与线上的实践,让红色基因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
一、线下履迹:在历史与匠心间打捞红色记忆
脚步丈量的,不仅是土地,更是信仰的厚度。
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前,深红石碑上“革命烈士”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发烫,每一尊雕塑、每一段碑文,都在诉说齐鲁儿女的热血担当;在青岛市博物馆的展柜里,泛黄的手稿、锈迹的徽章,串联起青岛百年红色脉络,让城市记忆变得可触可感;

图一图二: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、博物馆参观照片
踏入张永中烈士故居,旧居的一桌一椅仿佛仍留存着先辈的温度,从细节里读懂“信仰如磐”的分量,长白山之战,他英勇顽强,指挥战士击溃了数倍于我的日伪军,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。滨州市博物馆中,地域红色文化与时代交融,解锁更广阔的红色传承视角……

图三图四:张永忠故居、滨州市博物馆参观照片
二、宣讲课堂:让红色故事成为双向奔赴的火种
红色教育的破局,始于“单向传播”到“双向互动”的跨越。在教育机构的宣讲现场,我们摒弃枯燥说教,打造 “沉浸式红色教育课堂”。
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讲述了革命先烈张永中的英雄事迹,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,通过积极互动和问答交流,让学生们体悟革命先烈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。


图五六七:学生听课照片
同时在线上开展红色微课和设计研学手册,打破地域限制,以线下授课的教案、PPT为基础录制红色微课并在视频号平台上传合集,便于用户收藏学习,保证线上线下授课同步化。

图八九:线上微课和研学手册
三、云端发声:新媒体里的红色青春表达
新媒体时代,红色传承也可以很“潮”。
我们在抖音上传实地参观照片,开设#红脉新传红色解码 专题,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讲红色故事,剪辑“宣讲高光时刻”:把课堂上的热泪与掌声浓缩成片段,让更多人看见“红色教育”的感染力,发起 “红色文创设计挑战”:邀请网友共创革命元素周边,让红色基因在创意碰撞中破圈传播。

图十:抖音账号
当泛黄的历史以 “短视频+互动” 的形式重生,我们发现:红色文化从未过时,只是需要更贴近时代的表达。
四、文创引领:让红色记忆走进日常
红色文创产品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媒介,制作红色小卡、红色书签、表情包、红色手绘画等具有互动性的文创产品,能够用户增强参与感,文创以产品为载体,以艺术为方式,以文化为媒介,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,创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。


图十一、十二、十三、十四:红色书签、表情包、手绘、文创
从线下的历史叩问、文创深耕,到课堂的思想共振,再到云端的破圈传播,“红脉新传”的探索,不仅是一次青春实践,更是对 “红色育人长效机制” 的生动注解。
齐鲁大地的红色火种,正以创新之姿融入时代血脉。我们相信,当红色基因挣脱“刻板印象”的枷锁,以更鲜活、更互动、更系统的方式生长,它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——这束燃自青春的火炬,永远向阳而生,永远炽热明亮。
推荐阅读: